弄潮逐浪正当时:解码县域经济活力与韧性

弄潮逐浪正当时:解码县域经济活力与韧性

在广袤的中国经济画卷中,县域是发展的基本构成单元。

不同县域的资源要素存在差异,产业发展也各具独特之处。近年来,面对诸多压力与挑战,中国众多县城凭借信心稳固发展之“锚”,依据自身禀赋把稳前行之“舵”,依靠创新扬起御风之“帆”。

一座座小城实现飞跃式发展的故事,充分折射出中国经济所具备的韧性与活力。

  厚植产业优势

有一座小城,从依靠一块煤起步,实现了从贫困县到“西部煤都”的华丽蝶变。

走进位于陕蒙交界的神木市大柳塔镇,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规模庞大的现代化煤矿,这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煤炭行业“风险大”“污染强”“科技含量低”的固有刻板印象。

在这里,矿工们穿着西服上班,用鼠标操控采煤,矿工的角色逐渐转变为“程序员”“工程师”……在神木,采煤业已从传统印象里的“黑大粗”形象转变为“高精尖”模式。

曾经,神木也陷入单纯“挖煤”“卖煤”的发展模式,经济命脉完全受煤价涨跌的左右。这种模式难以构建起完备的产业体系,导致经济发展缺乏韧性和进一步提升的空间。

为了掌握发展的主动权,神木围绕现代煤化工产业体系建设和高新技术创新平台打造,大力推动以煤为基础的高端能源化工产业项目发展。同时,着力打造低空经济产业集群,积极发展文旅服务业和现代农业,抓住一个个新兴发展机遇,培育梯度接续产业。

传统产业不断升级,新兴产业蓄势待发。2023年,神木地区生产总值成功突破2000亿元,成为全国十强县中唯一的西部县市。

壮大特色产业,不能仅仅依赖资源“靠天吃饭”,更要精准瞄准市场需求,通过持续延伸产业链、提升价值链,培育更多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。

从普通的“土特产”转变为“致富粮”,一粒青稞是如何实现“七十二变”的呢?

走进西藏江孜县的一家酒业公司生产车间,18个发酵罐、清酒罐等罐体整齐地矗立在厂房内,全自动生产线有条不紊地运行着,一件件青稞啤酒迅速完成贴标、打包、装箱等工序。

“在传统青稞酒制作的基础上,我们成功研发出多款青稞白酒、啤酒和饮品。2021年至2023年共销售120多万件,累计营业额达到7100多万元。”公司董事长扎西热杰介绍道。

如今,江孜不仅有青稞蛋白代餐棒、青稞烘焙预拌粉、青稞奶茶、青稞爆米花等产品,还从传统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。通过政府牵线搭桥,实现了产学研三方合作,目前研发生产的青稞系列产品已多达40余种。

除了食品加工领域,江孜还积极探索将麸皮、秸秆等进行加工,制成饲料、有机肥,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,全面提升产业的经济效益、民生效益和生态效益。

放眼全国,一座座小城根据自身实际情况,积极打好特色牌,逐步形成优势产业。

曾经在贫困县名单中徘徊的“落后生”,如今摇身一变成为频频登上热搜的网红县城。山东曹县瞄准“汉服经济”,深入挖掘细分赛道中的大市场,从“流量爆红”迈向“产业长红”;青海德令哈市从一道“光”入手进行拓展,由荒凉小城转变为“光热之都”,通过光、热、电的循环转换,让这座西北小城在世界新能源舞台上绽放光彩;上海华新镇汇聚了4家上市快递物流企业总部和300多家快递物流企业,成功从“边缘”地带转变为“圆心”,将劣势转化为优势,成长为拥有千亿级物流产业的“快递第一镇”……

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,县域一头连接着城市,一头关联着乡村,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“承上启下”的重要作用。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,“因地制宜推动兴业、强县、富民一体发展”“大力发展县域经济”。

深入挖掘资源禀赋,精准瞄准发展赛道。越来越多的县域小城逆势崛起,以鲜明的特质展现在人们面前。

  保持发展定力

“传统产业是否已经步入‘夕阳’阶段了呢?”

面对不少地方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惑,福建晋江以“咬住实体不放松”的坚定定力给出了答案:只有夕阳产品,没有夕阳产业。

专注于一双鞋、一张纸、一把伞……实体经济是晋江产业的根基所在。多年来,面对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和脱实向虚的“热钱”“快钱”等诱惑,晋江的企业家们始终心无旁骛,践行着“说到不如做到、要做就做最好”的理想追求。

“这些年,我们有很多拓展利润增长模式的机会,比如涉足体育地产、金融投资等领域,但安踏管理层始终坚守‘单聚焦’战略,从未改变。”安踏集团副总裁李玲表示,无论企业规模发展到多大,始终将生产好一件衣服、一双鞋作为核心主业。

坚持,并不意味着守旧。

安踏、特步、361°等企业敏锐地捕捉到消费升级的趋势,从面料、设计、工艺、流程管理等多个方面持续进行创新,让“舒适”“科技”“时尚”成为国货运动服饰的新标签;盼盼食品集团通过运用5g和物联网技术打造智能化“未来工厂”,使得生产协同效率和订单交付及时率大幅提升……

凭借对实业的坚守,晋江已经构建起一条条难以被复制和迁移的产业链。目前,晋江拥有纺织、鞋服两个超千亿元产业集群,以及食品、建材、医疗健康、智能装备4个超300亿元产业集群,各领域都涌现出一批行业龙头企业。

保持定力,就需要耐得住寂寞,坐得住“冷板凳”,啃得下“硬骨头”。

从咸菜小镇发展成为“科学之城”,“张江创造、辐射全国、走向全球”的精彩故事每天都在上演。这里在芯片设计制造、心脏支架和各类药品、人形机器人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。

实现“0到1”的突破谈何容易。

“种咸菜”每年都能有稳定的收成,而“种企业”的收获周期却要长达五年、十年,甚至更久。多数技术领域不仅投入大,而且周期长,短期内很难实现重大突破。在上海张江,多年来,政府、企业、科研机构坚持用耐心资本进行投入和培育,集成电路、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等先导产业的科技成果陆续落地、开花、结果。

“搞硬核科技创新,如果没有坐‘冷板凳’的定力,就不会有‘热产业’的竞争力。”张江科学城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侯劲说道。

安徽省面积最小的县城界首,在多个领域成功跻身循环经济“国家队”,靠的就是坚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,一任接着一任干,咬紧牙关不改变发展方向;被誉为“湘中黑马”的宁乡,多年来始终坚持“强工业”目标不动摇,有的重大产业项目持续跟踪近10年,最终实现了由“乡”到“城”、由“农”到“工”的转变……

锚定战略目标,持之以恒地努力。更多县域在“慢就是快”的理念中跑出了属于自己的“加速度”。赛迪顾问发布的数据显示,2023年,全国“千亿县”总数达到59个,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达到7.6%。

如果半途而废,即使是朽木也难以折断;如果坚持不懈,金石也能雕刻成功。

一个个县域发展的传奇故事,依靠的就是咬定目标、久久为功的坚定信念,以及夯实基础、接续推进的坚韧不拔的精神。

  紧握创新之钥

在蔚蓝海岸之畔,科技园的摩天高楼拔地而起,后海中心区五彩霓虹闪烁,蜚声中外的科技公司随处可见。

这里就是深圳南山区——中国上市公司密度最高的地方。

不久前,位于南山的深圳市游科互动科技有限公司创造了一幕大型商业传奇。其孵化的首款国产“3a”游戏《黑神话:悟空》销售超千万份,在海内外掀起了一股“西游热”。

从传统农业镇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世界级创新型滨海中心城区,南山已连续7年位居全国创新百强区榜首。2023年,南山区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71家,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93家。

有着改革开放的基因,拥有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,一路走来,“创新”始终是南山最为耀眼的标签。

家电企业康佳、创维,互联网企业腾讯,手机厂商科健、传音,通信设备制造商华为、中兴……在每一波时代浪潮中,南山都涌现出具有代表性的创新企业。敢闯敢干、勇于创新的精神,让南山人跟上了时代的步伐,找到了自身的定位,抢到了发展的机遇。

如今,南山被誉为“梦想和奇迹最容易诞生的地方”,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将逼近万亿元。

抓住创新就等于抓住了发展的机遇,谋划创新就是谋划未来。

放眼全国,一些县市面临着传统产业占比较大、企业创新能力较弱、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等共同难题,如何逆势突围、破局而出呢?

800亿元、900亿元、1000亿元,巩义市近5年先后跨越3个重要台阶,成为河南省首个“千亿县”。其一路攀升的经济总量曲线背后,是持续向创新要动力的发展模式。

在巩义,万达铝业公司表示“没有新的高端产品,万达早被市场淘汰了”,泛锐熠辉公司称“公司最忙的地方不在车间,而在实验室”,天祥新材料公司认为“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,是靠技术研发拿到的”……

创新在巩义已蔚然成风,这既依靠企业自身的努力,也离不开政府的积极作为。在巩义的行业发展研讨会上,企业家坐在“主位”,领导干部坐在周边;一家创业公司的博士团队初到巩义遇到住房难题,被安排到与市领导同住一栋公寓楼……

目前,巩义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覆盖率为71.46%,研发投入强度已达2.8%,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从2020年的35家增加到去年的67家。

将创新置于重要位置,广袤的县域地区正在加快布局科创版图,不断迭代创新体系。

四川广汉积极推动建设“西部传感谷”,从传感技术研发、科技成果转化、传感元器件生产等方面进行未来布局,规划到2027年,传感器相关产值突破100亿元;浙江乐清坚持智能化、数字化、绿色化发展方向,将电气产业和新能源产业进行融合发展,加强开拓国外市场,持续进行深度研发和科技创新;江西贵溪通过持续开展科技攻关,电子级氧化铜粉、高速型镀层电极丝等新研发产品,打破了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,实现了国产化……

县域向“新”攀登的进程,正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体现。今年前11个月,随着新质生产力的稳步发展,全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%,增速明显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长;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8.8%,明显快于全部投资增长。

郡县治理得当,天下方能安定;县域经济繁荣,国家才能强大。

数千座小城如同一条条奔腾不息的江河,最终汇入大海,汇聚成中国经济波澜壮阔的磅礴力量。


Baidu
18luck快乐彩